• 24小时电话:029-8229 6877 急诊电话:029-8228 6120

橘红 清肺止咳化痰

时间:2023-04-28浏览量:0

     历代医药典籍记载的中药方剂数以万计,很多古方经现代泡制形成中成药,如《伤寒论》的理中丸、乌梅丸、五苓散、小柴胡汤;《太平惠民合剂局方》的藿香正气散、逍遥散、至宝丹、参苓白术散;《小儿药证直诀》的六味地黄丸。还有《济生方》的归脾丸等等,多不胜数……由于组方合理,疗效确切,效果明显,沿用至今,现代临床仍广泛采用。


     春夏交替咳嗽多见,当感痰多,如鲠在喉,可用橘红泡,它比陈皮化痰的力量更为强大。《药品化义》就曾提到,橘红“主一切痰病,功居诸痰药之上。”中成药《橘红止咳颗粒》、《止咳橘红口服液》由此得来。橘红茶饮非常简单,取橘红10克,炙甘草2克,泡水喝,或者单用橘红也行。


     痰湿为什么会在喉咙里,它当然不会自己跑过去,而是因为气逆,气机上扬的同时痰湿也被带了过去。无论是从慢性咽炎的角度,还是从化痰的角度,我们都不能只在痰湿上下功夫,还要疏肝理气,如果把这件事忽略了,那效果往往就不会很好。橘红既理气、又化痰,两者兼顾不可多得。



     橘红与化橘红一字之差,实则功效差异甚大,如何分辨?

     橘红指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外层果皮,而化橘红为芸香科植物柚的果皮。习惯上把橘红称为橘类橘红,也就是常说的橘子皮。而化橘红称为柚类橘红,指的是柚子皮。20世纪70年代以后,医药企业用柚类的化橘红逐步取代了橘类橘红,并且广东化州的化橘红,是道地药材。


     橘红最早记载于《本草纲目》,一般在秋末冬初果实成熟后采摘,然后用刀削下外果皮,待干燥后切碎,大多是不规则的长条薄片,表面黄棕或橙红色,有光泽,密布油点,气芳香,味微苦、微麻。


     而化橘红最早记载于《本草纲目拾遗》,成品大多被加工成五角或六角形,“五角”习称“大五爪”,“六角”习称“六爪红”,气微香,味苦。


     二者功效、适用范围也不一样。橘红性温力缓而走上,长于理气健脾、燥湿化痰,可用以脾胃气滞的胸膈胀满,食积伤酒,又可治疗痰湿壅肺的胸膈满闷,喘满痰多。


     化橘红生长环境在广东化州,而化州的土质中含有丰富的礞石矿物质(礞石为治疗顽痰癖结之药),在如此特殊的生态环境下,形成了化橘红性温燥,燥湿化痰之功强于橘红,而行气健脾之力不及橘红。临床上多用于痰浊咳嗽,痰多色白和痰黏难咳。


归纳总结

共同点:两者味皆苦、辛,性温,归肺、脾二经。

不同点:

橘红—理气宽中,燥湿化痰,用于咳痰多、食积不化、无热象者;

化橘红—化痰理气,健脾消食,用于胸部痰滞、咳喘、饮食积累、呕吐呃逆等症状。

(*一字之差,实则功效差异甚大!大家如需饮用,请在医生指导下配比。)


 橘红乌梅五味子饮

材料:橘红5g,乌梅10g,五味子10g

做法:上述药材洗净后放入开水中焗泡30分钟即可饮用

功效:健脾化痰,补肾纳气。适用于慢支、肺气肿病人证属脾肾亏虚,痰浊阻肺者

快速导航